当前位置:爱情人网 >> 情人故事 >> 情感家园 >> 迟暮之年
迟暮之年
作者: 心血来意 34岁 | 上海-上海 2011-05-07 10:03:41 | 4680

人由幼小、强壮、脆弱这三个时期演绎着一生,幼小是一个中期过程,强壮是一个长期过程,脆弱是一个短期过程。人从幼年成长为青壮年,之后由青壮年衰退到老年。这是人生最完整最正常的一个生命历程,大多数人更着眼于,更关注于青壮年时期,不论是自己还是他人,都在这个时期花费着大量的精力和脑力,更多的忽视着幼年,更多的对迟暮之年视若无睹。事实上人的一生唯有青壮年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,这一时期的人更有能力,更有力量,更有头脑,更有机会保存、发展、护卫、帮助这一时期的自己或者他人。可是往往人总是过多的关注着这一时期,过多的着眼于自己的这一时期。忘记了完全没有能力,没有力量,没有头脑,没有机会自我保护的幼小者;也忽视着缺乏能力,缺乏力量,缺乏头脑,缺乏机会自我护卫、自我帮助的老年人。与其说这是一个社会现象,不如说这是一个个人现象。

每个到达青壮年时期的人都是从幼小时代过渡来的,每个人都对幼年的柔弱、幼小、需要保护和安全的意识有着记忆。也不乏有对幼年有着恐惧、害怕、阴霾等深处的创痛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人的幼年需要关爱,需要呵护,而不是单纯的养育就算是尽了父母的责任和义务,尽了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了。虽然这样的幼年是令人不快或者痛惜的,哪怕是冒芽儿的嫩苗断了、折了,再大的伤口都会随着成长的过程一步步扭转乾坤,幼年似初升的太阳,有着与生俱来的希望。一旦成活破土而出,再大的风浪都只会是越磨越利,必然的走向强壮。所以从这个角度看,幼年是穿越寒冬到达春暖,还有机会高大而强壮的。

人的老年时期——迟暮之年,正好与人的幼年是相反的。是从强壮走向衰退,是从高大变回弱小。这种落差感绝不是能与充满希望的幼年相比的,幼年时期是人从无意识、无安全感慢慢转变为有意识,有安全感,从柔弱一天天强大的过程,这个过程只会是越来越好。而老年呢,有意识的,有安全感的眼见着一步步衰退,由强壮变成脆弱。这样的精神压力与越来越好的由弱变强的意识有着天壤之别,反差越大,就越脆弱,越无助,越恐慌,老年人经历着人生中真正的唯有的孤寂与落寞。

我见过很多次,一个老人独自坐在门边,小院儿,路边,公园,就那么呆呆的坐着,一个姿势可以保持很久。我相信他们不至于思索什么事情足以到肢体麻木的程度,这不是什么思想者,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得出的只有空虚、冷清、麻木、甚至呆。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长年累月的失去了话语权,没有人交流,没有人跟他们说话或者说不愿意跟他们说话。很少有不落伍不老土的老年人,很多老年人的话题要不就是年轻一代的人不愿意听的琐事,旧闻,教导;或者是插不上嘴,知识和思想均脱节的战争年代、文化大革命时期、上山下乡知青岁月、吃大锅饭、集体制、甚至是毛爷爷时代的政治话题,就这样老年人失去了话语权。再加上鳏寡孤独,或子女不孝的老年人,他们就完全失去了说话的机会。时间一久,这样的老人自然就空虚、孤寂、落寞了。

如果看到独自一人默默发呆,长久凝视一处的老人,千万别以为人家是在等人或者思考问题。他们只是用自己的躯壳默默的陪伴自己而已,他们的眼睛里是空洞的并没有旁人眼里灯红酒绿的世界,他们心里的那盏灯在幼年时期慢慢点燃,青壮年时期熊熊燃烧,而现在心里的灯正在渐渐熄灭。如果你走上前去询问点儿什么,他们会报以无比的热情,一遍遍的、不厌其烦的告诉你,连动作都是那么的热情,那么的欢快。在你道谢时,他们保准会一连声的说:“不用谢不用谢。”外加再叮嘱一遍,这叮嘱绝不是害怕你没记住再来问他,仅仅只是因为可以多说几句话。如果你看到这样的老人,和他们攀谈的话,你会发现他突然就像冬眠了很久刚刚醒来一样,眼睛充满了光泽,人也顿时有了精神,即便你觉得都说累了时,会感觉到他正越说越有劲儿,似乎他劲头不足的话会冷了场,你会离去一样。他说的话题你不需要与其讨论争辩,只要你听着,他就有着绝对的兴致,他需要的不是你对他说什么,他需要的只是他有与人说话的机会,他不怕面前的人不说话,他只怕面前没有人听他说话。当然,如果你愿意说话,他更高兴,其实不用担心话题对不对胃口,对于这样的老年人来说,他所要求的已经不是志趣相投了,如果你说话,只有他不懂的,没有他不爱听的。只要你有耐心,他会像孩子一样对你讲的那些个前卫的、先进的东西好奇、惊讶。他会问一些听起来很傻很可笑很天真的问题,有时候解释起来是感觉不屑或者烦躁,看在迟暮之年的份上我们不要计较了吧,只要他们愿意听愿意问就给老年人一个说话的机会吧。人生在迟暮之年终结是很容易产生凄凉、落寞的感觉的,将来或许自己就会经历这样的感觉,体谅他们,为他们着想。为幼小者提供帮助是行善,为老年人提供帮助是积德。

老年人的生活涉及到很多方面,孤寂空虚是个大问题,他们的精神与时代,与外界,甚至与人脱了节。人们过多的把目光和感觉放在了青壮年时代,欣赏赞颂着青壮年时代的美丽与思想。难道人一老就真的该死了吗?难道形容老人就只有“老不死的”这样的词汇吗?难道老年人就不美丽,就没有思想了吗?虽然人老了的确是形体变了,皱纹长得不能再长了,胳膊腿儿也不利索了,健康出现问题了,身体出现老年人特有的气味儿了,或者脑袋也不灵光了,视线也浑浊了,行动也像蜗牛了,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了,成了包袱累赘了。那又怎么样?谁人能保证自己能不经历老年,在青壮年就突然死去了呢?谁有本事做到自己老年时能像小伙儿似地呢?谁能保证自己老年时就能身体健康,手脚到死都灵活自如呢?青春是一种美,一种热情奔放的美。老年也美,别样的美,含蓄而内敛的美。青春的美是丰碑,老年的美是灯塔,同样是给人看,丰碑是纪念,灯塔是引导。想做灯塔,想活出能指引后人的美,关注老年,善待老人,是铸就灯塔必须、必要、必然要做的。有很多老人的身上有绝对值得学习的美,那是真正的由心散发的,看着就那么实在,那么自然,那么回味悠长,犹如一杯清茶,美有余香。

迟暮之年的美美在满脸皱纹中隐藏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, 美在那一副慈祥的面容,美在那一个温暖的笑容,美在那一个老年人因你而发出的满足的哈哈欢笑,美在老年人那安详的举止,美在有他们在身旁的那独特的祥和气氛,美在能为他们做点儿事情给自己的迟暮之年积福的机会,美在他们有着说不完的故事……

老年人是不性感了,是不漂亮了,是不可爱了;他们是不帅了,是不强壮了,是不高大威猛了。但是他们有着赞美的终极词汇——美、笑得像孩子一样。如果你家的老人被别人这样赞美的话,恭喜你,你是仁孝之子。没错,笑得像孩子一样,这是对人的最高赞赏,孩子的心灵和笑容是最纯洁的,孩子的心灵和笑容是希望,是阳光。你身边的老人在迟暮之年留下了初时的纯洁、希望和阳光,还有什么比这更体现了人生的圆满呢?这样的迟暮之年是令人向往的,是美好的。我相信这样的迟暮之年是令人安详、宁静、满足、释怀的,这样的迟暮之年是和谐的人生终结,是没有死亡恐惧的,虽然不盼望死亡,但也是绝对不会害怕、恐惧死亡的,是幸福、满足、完整的过程。如果让一个满目凄惶,空虚,悲凉,满眼浊泪,无人料理,自我感觉到被人嫌弃、厌烦的老年人,那么一定是盼望死亡的,一点点的熬着期盼死亡的到来,同时又身心备受着恐惧、害怕的煎熬。那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,那是实实在在的解脱的过程。

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都做过一件事,知道为婴儿特制婴儿饮食。有几人想到老年人的饮食也是要特制的,我知道是因为我的妈妈在奶奶年老时是做的很烂很软的,虽然是他们自己的牙口也不好,好歹我观察到了老人的饮食是要多方面考虑的。但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刚好是牙口不好的,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个细节,反正我是从小吃软饭吃到大,以至于到了现在年纪轻轻的我做饭做菜都是软巴巴的。

老小孩儿老小孩儿,人老了就跟小孩儿一样了。这一时期的人其实更需要他人,社会的关注、关心、保护、帮助,人的幼年时期毕竟是在往强壮的青壮年过渡,而迟暮之年却是在一步步的步入死亡。前者是搭建希望的舞台,后者是剧情终结的落幕。美好的,喜剧的结局才会有阳光,才会照耀后来人,才会有值得后人学习的精华。而凄凉的、悲剧的结局有的是阴霾,是传统美德的缺失,顶多只会有引起后来人警醒的教训而已。人生到底是一出喜剧还是悲剧全在于自己,每个人的剧情都离不开有悲有喜,但是结局从人性化的观点考虑,我们应该让它以喜剧收场,甭管尼采是什么观念,他爱悲剧他自己悲去吧,在我们的时代,我们的迟暮之年应当以喜剧收场,这才符合和谐社会的标准,这才符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,这才符合人文精神的升华。

我们对待老年人的问题和态度,只不过是将来自己老来的鲜活的写照而已。漠视老人只不过是在提前漠视自己,如果某天看到的老年人是像孩子一样,无忧无虑快乐阳光的活着,安详的面对死亡时,我们就可以安心的笑了,因为这意味着将来自己也是一样以享受的状态安度着晚年。否则,难以想象那种无助、无奈、惶恐、凄凉的煎熬着等待死亡,那实在是一出人生悲剧,终极悲剧。尼采认为人生本来就是悲剧,大概是他自己突然忘记了心里应该有盏灯吧。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,人生虽然免不了悲剧的成分,但也绝对少不了喜剧的剧情,至于结局究竟是喜是悲,还是有机会改写的。喜剧的结局不论是对本人,还是对他人都是有益无害的,自己快乐,感染别人,还能令后人学习,何乐而不为呢。

本篇文章来源于[爱情人网,www.iqingren.com]

原文链接地址:

1

已打赏:0人
  • 获取打赏人员中...
 
还能输入200个字
评论
对所有人可见
仅对发布人可见
最新评论 0条最新评论
    • 正在获取评论中...
    二维码
    扫一扫,体验爱情人网APP
    登录爱情人网,与位 23,758,268 会员一起寻找有情人!
    0.128318s